5daofeng?2019-03-21 18:21:56?閱讀次數:7340
思維模型是你大腦中做決策的工具箱。你的工具箱越多,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確的決策?!辈还苣闶穷I導團隊,還是制定市場戰略,思維模型都能夠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查理·芒格分享了以下 12 種頂級思維模型:
? 1、沃倫·巴菲特的雙目標清單系統(Two-List System)
Mike Flint 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十年之久,還曾為美國四任總統開過飛機,但他在事業上依然有更多追求。
有一次,他和巴菲特在探討他的職業生涯目標時,巴菲特讓他去做這么一件事。
首先,巴菲特讓 Flint 寫下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 25 個目標來。于是 Flint 花了一些時間把這些目標寫了下來。然后,巴菲特讓他審視一下這個清單,然后圈出他認為最重要的 5 個。Flint 也照做了。
Flint 現在有了 2 個清單:一個是他認為自己職業生涯最重要的 5 個目標;另一個是另外 20 個他也覺得比較重要的目標。
巴菲特問 Flint:“你現在知道該怎么做了么?”
Flint 回答道:“知道了。我現在會馬上開始著手實現這 5 個目標。至于另外 20 個,并沒有那么緊急,所以可以放在閑暇的時間去做,然后慢慢把它們實現?!?
巴菲特聽完后說到:“不,Flint,你搞錯了。那些你并沒有圈出來的目標,不是你應該在閑暇時間慢慢完成的事。而是你應該盡全力避免去做的事,你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它們,不去花任何的時間和注意力在它們上面?!?
這讓我想到了三件事:
(1)有目標是非常重要的。
當有了具體的目標,你才能反復地推演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和路徑,才能在每天早上睜眼之后明白自己應該圍繞什么東西優化和努力。我聽過的另外的一個很好的表述方法是:將開放式的問題變成封閉式的問題。而“什么都能做”或者“所有方向都可以是方向”是最可怕的,對于個人或是企業都是如此。
(2)專注很有力量。
在一個人的認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一段時間如果有太多目標,那么很可能哪個都無法完成。盡管“專注”和“聚焦”的概念已經被現代人提及的太多,但真正能做到準確地辨識自己的欲念,去除自己不真正需要的東西的人,還是少數的。
(3)比起“有所為”,“有所而不為”可能更關鍵。
這可能和芒格說的“Invert, always invert” 有相通之處。沒有被選中的那 20 個目標,其實也是你感興趣的或者有意義的,所以就很容易找到各種合理的理由去在那些目標上花時間。但它們才是默默消耗掉時間,轉移你的注意力,又不能真正產出成果的事情,這種目標比看起來明顯就很愚蠢的東西更加危險。
? 2、 10 → 10 →10 原則
我們大多數人做決策時都會存在一個問題:不考慮這個決策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。這時,你可以根據 10 → 10 → 10 原則來考慮所做的決策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。這個原則就是:
這個決策在 10 分鐘后,會產生什么影響?
這個決策在 10 個月后,會產生什么影響?
這個決策在 10 年后,會產生什么影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