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daofeng?2018-11-02 15:52:25?閱讀次數:11787
新增用戶的留存,是用戶增長里非常重要的一環,卻很容易被忽視。本文會講新用戶留存的重要性,以及執行框架思路。
一、什么是用戶增長
先說一下什么是用戶增長,可能我的理解和其他人不太一樣。用戶增長,從國外的理念來講,就是AARRR模型(如下圖)。
從國內的角度來說,用戶增長還有一部分價值在于,是一套工作方法,是一種團隊協作形式。
而且,因為國內互聯網環境和用戶習慣,與國外有非常大的差異,所以AARRR模型中,獲取、激活、推薦這三塊,國內外的理解是不同的。
比如國外就沒有運營或渠道團隊,主要就是產品、研發、市場;國外也沒有這么多渠道的玩法,也沒有國內這種多樣化的用戶構成,差別太大了。這就是為什么你看了很多國外牛逼的案例,但在國內完全不可行的原因。
所以,用戶增長這個概念,我們可以用,但要做好「本土化」。
用戶增長,首先是一套工作方法。
舉例我是公司老板,我希望app的DAU能提升,這樣做商業化變現,公司才能賺更多的錢,這是整體目標。
活動運營對我說,他做活動的目標是UV,活動的UV多了,DAU就會漲吧。
用戶運營對我說,他的目標是維護更多的核心用戶,讓他們有更多的貢獻量或者活躍度,有了核心用戶的帶動,DAU就會漲吧。
產品經理對我說,他的目標是所負責那個產品模塊的UV,或者在DAU中的占比,這倆數值越高,DAU就會漲吧。
但在我看來,活動UV、核心用戶活躍、某個產品模塊的DAU占比,這三個數字完全不在一個方向上,不是統一緯度。就好比大家一起推車,不是往同一個方向發力,效率會很低。
用戶增長就保證全公司,或者至少有那么一撮人,只做能明確帶來增長的事,方向和目標非常一致。不能帶動增長或無法被量化證明的事,就不做。
用戶增長,其次是一種團隊協作形式。
傳統互聯網團隊是這樣分工的,產品經理、運營、研發、設計、市場、渠道、銷售各為獨立團隊,各自有老大管理。
這樣分工只是單純的「類聚」,把相同工種的人放在一起,再從中找一個比較厲害的人負責管理。除此之外,好像沒找到其他理由。
但實際上相同工種的人協作是比較少的,再多的產品經理湊一塊也沒辦法把一個功能搞上線。所以,其實協作更多的是產品+運營+設計+研發,這樣的項目組。
可這幾個角色在不同的團隊,可能有不同的KPI,就會帶來協作成本,降低工作效率。
從另一方面來看,這樣垂直團隊的設置還會帶來「谷倉效應」,如下圖。各自為戰,垂直可以足夠深,但橫向協作很少。每個人只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,也會影響工作效率。
用戶增長,就是用一種相同目標、跨團隊的協作形式,把各部門串聯起來,打破這種谷倉效應。